
防跌倒攻略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"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"道出了老年人在家庭中的珍贵地位。然而,随着年岁增长,跌倒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与生命的"隐形杀手"。在我国,跌倒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因伤害就诊和死亡的首要原因。为提高公众对老年人跌倒预防的认识和技能,2025年6月9日至15日,我国迎来了首个"老年人跌倒预防宣传周",主题为"主动防跌倒,积极老龄化",宣传口号正是"不跌倒,我能行"。这一倡议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联合多家权威机构共同发起,旨在通过"要锻炼、要服老、要适老、早治疗"的十二字防跌倒口诀,帮助老年人远离跌倒风险。
跌倒:老年人健康的"头号威胁"
跌倒对老年人而言绝非小事。研究表明,跌倒是我国老年人因伤害到医疗机构就诊的首位原因,也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因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。一次看似普通的跌倒可能导致骨折、脑外伤等严重后果,尤其对高龄老人而言,髋部骨折后一年内死亡率可达20%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跌倒后的心理阴影会形成"跌倒恐惧"——老年人因担心再次跌倒而限制活动,反而导致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进一步下降,形成恶性循环。
老年人跌倒风险增加的原因复杂多样:肌肉力量减弱、平衡能力下降、步态异常等身体机能退化是内在因素;视力下降、神经系统疾病、心血管疾病、骨骼关节疾病等健康问题也会增加风险。外在因素则包括居家环境隐患(如光线不足、地面湿滑)、不合适的鞋履服装以及某些药物的副作用。了解这些风险因素,是预防跌倒的第一步。
"十二字口诀":科学防跌倒的全面指南
针对老年人跌倒的多重风险因素,"老年人跌倒预防宣传周"提出了简明易记的十二字防跌倒口诀:"要锻炼、要服老、要适老、早治疗"。这四大原则涵盖了预防跌倒的各个方面。
“要锻炼”,即老年人在任何时候开始锻炼都不晚,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可以通过金鸡独立、提踵、坐站练习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锻炼方式改善自身的肌肉力量及平衡功能。
“要服老”,即老年人在心态上应接受增龄导致身体机能退化的现实,主动接受并使用必要的适老辅具;在行为上,要习惯“慢”节奏,起床,起身、站立、走路、上车等动作都要“慢”一点儿。
“要适老”,即对老年人生活的居家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,如改善家中照明,室内光线强度适中;去除室内不必要的台阶和门槛;使用防滑材质的地板、地砖并注意保持地面干燥;在马桶、淋浴、床、沙发、台阶、楼梯、斜坡等重点位置安装扶手,等。
“早治疗”,即老年人应积极治疗跌倒相关疾病,如神经系统疾病、心血管疾病、眼部疾病、骨骼关节疾病等;如果发生了跌倒,无论受伤与否都要及时告知家人和医生,以及时排查跌倒发生的原因。
生活细节中的防跌倒智慧
除了十二字口诀,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也能有效预防跌倒。鞋履选择至关重要:大小合适、鞋底防滑(花纹深且多)、鞋跟不超过2厘米、软硬适中的鞋子能提供最佳支撑。避免穿松垮的拖鞋或高跟鞋。服装应合身得体,避免过长裤裙成为绊脚石。
药物管理常被忽视。某些抗抑郁药、催眠药、降压药等可能影响平衡能力,服药后应避免立即外出活动。老年人用药需遵医嘱,定期评估药物副作用。营养补充也不容忽视:奶制品、豆类、海鱼、蛋黄等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有助于骨骼健康。
对已有"跌倒恐惧"的老年人,心理建设同样重要。应认识到限制活动反而增加风险,通过学习防跌倒知识、适当运动、寻求亲友支持来重建信心。家庭成员的理解与陪伴能极大缓解老年人的焦虑情绪。
全社会共同守护"银发健康"
首个"老年人跌倒预防宣传周"的设立,体现了国家对老年人健康的高度重视。选择6月10日所在周别有深意——"六十"谐音象征人生步入老年阶段的开端。这一倡议是落实"健康中国"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具体实践。
预防老年人跌倒需要个人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。每位老年人都应树立"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"的意识,主动学习防跌倒知识,坚持适度运动,积极配合健康管理。家庭成员则需关心老人的身心状态,帮助改造居家环境,及时察觉潜在风险。社区和社会组织可通过开展防跌倒讲座、适老化改造咨询等服务,为老年人创造安全便利的生活环境。
"不跌倒,我能行"不仅是一句口号,更是一种积极老龄化的生活态度。通过科学预防和全社会参与,我们完全能够大幅降低老年人跌倒风险,让家中的"老宝贝"们安享健康、有尊严的晚年生活。
END
责编:袁进
来源:平江县疾控中心
下载APP
分享到